許進雄的回憶
國外篇(1968-1996)
208拓印甲骨文
在台灣時,我就用內人剪下的長頭髮作了兩把撲打用的工具練習拓印甲骨。甲骨文的刻劃非常纖細,人的頭髮夠長,纖細而有彈性,效果比較好。看到很多拓本沒有我作的精細,恐怕工具是個重要的因素。博物館事先為我聘請一位助理,帕蒂.威爾遜小姐(出嫁後成為博拉克特太太)。原來的用意是對我工作時使用的語言交流有所幫助,卻發現她學的是廣東音,難能達成預期的效果,不夠還是可以用筆談的方式彼此勉強溝通。因為要趕時間在二年內完成,我不能夠等待完全研究清楚後才將甲骨有規律地編號。威爾遜小姐負責先把每片甲骨,不管大小,都寫上館藏的編號,讓我拓印後可以立刻依之在拓本上寫上編號,以方便日後的整理與研究。每片甲骨都有一個三個單位的序列編號;第一個單位是進館的年代,第二個是全館該年收藏的序列,第三個是某批文物中的序列號。明義士的甲骨就從960.237.1編列到四千多號,沒有文字的就從五千號開始。
拓印甲骨文字需要非常小心,因為甲骨本身骨質脆弱,加以在背面鑿有密集的窪洞,以便利燒灼後兆紋容易形成,所以容易被敲裂。最好的辦法是,首先把蜂巢的蠟加熱溶化,等蜂蠟稍微冷卻而有可塑性時,就把蠟擠壓在甲骨的背面上,不使之間有空隙,然後再用蜂蠟做個更厚實的臺座。等蜂蠟的底座完全變硬後,敲打在甲骨上的力道就會傳達到底座而不太會傷及甲骨。在甲骨方面,首先要把刻畫的線條清潔乾淨。經過地下三千年的埋藏,有時線條中的泥土凝結有如水泥那麼堅硬,要小心地用針尖輕輕的剔除。如果不小心,就會在表面上剔刮出線條來,造成訛誤的筆劃。接著在甲骨的表面刷上有粘性的水分。一般用白芨泡在水中一段時間,水就會有粘性。但是白芨有時會發霉,後來我改用松香就沒有這種毛病。松香雖然有顏色,但稀釋於水後,顏色不顯,沒有什麼影響。接著是把細薄而有韌性的宣紙覆蓋在甲骨上,用水稍微濕潤覆蓋的部份,再用一張較粗的紙(比較便宜)放在上面,然後用頭髮紮成的撲子在上頭敲打。敲打的用意是把宣紙打入線條的刻溝之中,同時使宣紙黏著在甲骨上。等宣紙差不多乾燥了,接著要用拓包沾染墨汁輕輕地樸打在宣紙上。拓包要作得有彈性。我用玻璃紙包住棉花,再包在綢布中作成有平面的形狀。拓包越大,上墨的面積就越大,完成起來當然比較快。但是甲骨某些表面是不平的,大的拓包打不到凹陷處,所以要準備不同尺寸的拓包,有小至火柴棒大,有大至十公分的。拓墨的動作要上到幾十次,拓本才會烏黑光亮,字跡清楚。最後一道難題是把宣紙從骨頭上揭開。有時候黏貼得太牢固,就要持續用口呵氣以濕潤紙張,一點一點地慢慢揭開。如果用心太急,或黏著太牢固了,使紙張揭破了,就只好重新再作一次。沒有耐心的人很難把拓本做得好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