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

國外233博士班

許進雄的回憶
國外篇(1968-1996)
233博士班
1972年6月我順利的拿到哲學碩士,其論文後來以《卜骨上的鑽鑿形態》由台灣的藝文印書館發行(1973.08)。若想在學術的領域裡有更穩定的發展一定還要再攻讀博士學位。加拿大的國家學術院每年提供幾名「教師進修博士」項目的獎學金。我以在台時拿碩士學位,等同執教高中教師。在多倫多大學讀哲學碩士二年,得以高中教師二年資歷的資格申請,得到最高額的獎學金。可是,多倫多大學東亞研究所申請設立的博士班課程還沒有得到批准。空有獎學金而沒有學校可讀,怎麼辦呢?史景成老師又為我去找人類學系,商請讓我入讀該系。如果一個學系裡有學生得到國家學術院進修博士獎學金的話,也可算是該系所的光榮,所以也欣然同意了史教授的提議而讓我入學。該所有一位研究韓國考古學的山普教授,可以作為我的指導教授。
我選了山普教授的東亞考古學專題研究。每個選課的學生選定一個題目作為專題報告,同時撰文作為該學年的報告論文。我選了「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」的題目,開始從事相關的研究。我設定中國三個農業區,華南、華北與東海岸,分別從年代、地理、氣候、工具、物徵等項目做綜合性的考察,認為在中國,約在一萬年前,華南地區最有條件發展自發的農業。後因氣溫的急遽上升,不再適合人類居住,乃分別向華北與東海岸發展。山普教授認為論文寫得不錯,我的同事芭芭拉.史蒂芬女士也以我的論點在芝加哥的討論會上與張光直先生辯論,張光直先生當時認為中原是中國最早的文明發源地。論文的要點納入我於1984年以後出版的五個版本的《中國古代社會》第五章,「農業的發展與中華民族的形成」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