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進雄的回憶
國外篇(1968-1996)
227鑽鑿斷代
另一個發現是更重要的鑽鑿斷代。董作賓先生發表了甲骨斷代研究例,從刻辭的現象歸納出甲骨斷代的十個標準。但是其中某一類的刻辭,學者對於其年代卻有兩個不同的意見,相持不下。我的鑽鑿斷代提供一個不同的切入點,應該有利於解決爭論。殷墟出土的甲骨,為了讓占卜燒灼後兆紋能夠容易顯現,在背面都挖有凹洞,學術界稱為鑽鑿。一般學者沒有看過真正的甲骨,看過的學者也沒有長期間的接觸,所以都沒有發現不同時期的甲骨,其上的鑽鑿型態有何不同,自然也不會想到鑽鑿型態和時代之間可能有一定的聯繫。
在拓印甲骨上的文字時,我要先用蜂蠟作一個底座以分散打在甲骨上的力道。拓印完成後自然要把底座的蜂蠟清理,恢復乾淨的甲骨,同時蜂蠟的底座可以再次融化使用。在清理的時候,一定會看到甲骨背面的形象。在清理了一段期間之後,我慢慢感覺到不同時期的甲骨上的鑽鑿型態有所不同,就轉而特意的觀察,確定鑽鑿型態對甲骨的斷代具有啟發性,因此就在《中國文字》三七期(1970.09)發表「鑽鑿對卜辭斷代的重要性」,寫出一系列文章中的第一篇。從鑽鑿型態的觀點,圓鑿大於、並包含長鑿的例子出現於第一期。只有圓鑽的形式見於第一、第四期及王族卜骨。長鑿旁有圓鑿的型態基本只見於第一期。王族卜辭的一般性鑿鑽型態也近於第四期與第五期。在骨下方表面施長鑿的只出現於第三期、第四期以及王族卜骨。鑿長短於1.5 公分的,只出現文武丁與王族卜骨。從以上種種現象,得出第四期與所謂王族卜骨應是同時代的現象,即肯定董作賓先生的論點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